您的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美文鑒賞

                    項目部:大漠風沙築曉鳴

                    閱讀:3232 時間:2017-09-07 17:44

                      


                      賀蘭山下金鳳舞

                      “窮荒絕漠鳥不飛,萬碛千山夢猶懶。”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與獨孤漸道别長句兼呈嚴八侍禦》中這樣描寫沙漠絕域的荒涼,但就是這樣的荒涼卻能為種雞的生長提供最佳的生态環境。于是在賀蘭山麓的戈壁腹地,便常年駐紮着這樣一支建設鐵軍,他們是先遣隊、是開拓者;從黃羊灘到青銅峽、從青銅峽到阿拉善,在他們手中,一座座雞舍、一個個分場拔地而起。他們,就是曉鳴農牧項目部。

                      大漠鐵軍築坦途

                      “無論是哪個項目,我們都是沖在最前線的。”項目部經理康林如是向筆者介紹。沖在最前線,意味着更堅苦的條件、更嚴峻的環境。

                      所謂萬事開頭難,新項目剛開始建設的時候往往是條件最困難的時候,别的不說,就人員的吃住問題就很難解決。在青銅峽第三事業部的基地辦,筆者見到一個活動的闆房,據項目部老員工柳仁傑向筆者介紹這就是公司在青銅峽的第一座房子。

                      馬源锴是第一批進駐青銅峽的人員之一,回憶起當年剛建青一區、青二區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剛進駐青銅峽現場三天,就下了一場大雪,雪後的戈壁灘白茫茫一片,隻有我們的活動闆房孤獨的矗立在那裡,房子裡還沒有電,隻靠爐子生暖,取水要走一公裡的路才行。那天是2012年農曆的正月初十”馬源锴回憶說。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青銅峽基地的施工正是在這樣“一無所有”的情況下開始的,項目部的員工們便是這樣一群創造條件的人,沒水便找水、沒有電便接電、沒有路就修路,在荒漠戈壁中硬是築出一條坦途大道。2012年,青一區、青二區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産的壯舉。邁開了步子,路便越走越寬,2013年青三區投産、2014年青六區投産、2015年青五區投産,2016年青七、青八兩區投産運行,2017年8月份青九、青十兩區土建工程全部完成,投産在即。

                      如今的荒漠深處,曉鳴農牧的一棟棟的雞舍、一個個分場拔地而起,沿着賀蘭山脈的走勢一字排開,而他們的建造者正是曉鳴農牧的項目部。

                      齊心協力迎挑戰

                      在西北地區搞工程建設,嚴寒的氣候是最大的難題。除去冬天,每年隻能在3月中旬到11月中旬施工,再除去陰雨天氣、沙塵等天氣,也就是7個月的有效施工時間。加之,甯夏地區的特殊因素,施工隊的成員多是回民兄弟,每年固定的三個大節都要放假,又去除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每年的有效工期隻有180天的時間。

                      施工建設,速度是保證,而對于項目部來說,每一年的施工任務都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我們想講客觀條件,但進雞的時間不等人、季節也不等人,一項工作滞後了,就會導緻後面工作不能開展,甚至會影響公司大的發展戰略。”關于施工進度,康經理這樣告訴筆者。就是在這180天的時間裡,項目部依然以每年至少一個分場的速度建設着,每年都能按時完成任務,從未出現過差錯。

                      随着公司生産規模的不斷擴大,建設任務更重,2016年以來,每年的建設進度改為兩個場,工作量翻倍。項目部經理康林是在2016年初接過這支隊伍的,這一年,面對工程量的翻倍增長,康經理和他的項目部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這邊的工作,每一天都是挑戰,但作為一名在公司工作了20多年的老員工,沒有什麼适應不适應,因為感覺公司就跟自己的家一樣,這些年也看着公司的成長,公司需要了,就得頂上去。”康經理說。

                      面對翻倍增長的工作量,他們重點從施工組織計劃上做起了文章,從全局的高度進行統籌規劃,對各個單項工程的施工計劃的排定進行優化,采用穿插施工的方式。在工程安排上,大的工程按流程、小的工程靈活安排。保證人員工作量的滿負荷,極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沙漠深處搞建設,還有一個極大的挑戰就是物料的供應。因為建築工地處于戈壁深處,供貨距離遠、路也不好走,導緻供貨周期長。一旦出現供料不及時的情況,大家就隻能幹着急。對此,分管材料工作的老員工柳仁傑很有感觸,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們也總結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應對之法。

                      “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談到施工期間的材料保障,柳工如是回答。項目部、施工方、采購方要及時溝通,材料計劃必須提前三天就落實到位,施工方根據施工計劃提前三天提交材料計劃,項目部審批後聯系采購部門确定材料供應。如若材料供應确實有問題,無法及時供應,則及時與施工方聯系,對施工計劃進行微調,從而避免因材料供應不及時造成的窩工。“這也得益于公司的大力支持,這些年與供應商的合作十分順利,我們也得到了供應商們的信任,材料供應就很及時。”柳仁傑十分自豪的說。

                      工程質量是速度的保證,得益于技術組的工作,施工方的認真,嚴把工程質量關。多年的合作,公司在赢得了施工隊伍的信任,把基礎夯實、做實,确保工程結實牢固,這些年來,從未出現過返工現象,為工程的快速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于是,2016年,公司青七、青八區依然按時投産,2017年8月青九、青十兩場土建工程就建設完畢。就隻看成效、不講條件,在大漠深處,上演了一場屬于曉鳴人、屬于項目部的速度與激情。

                      艱苦奮鬥結碩果

                      如果把大漠裡的施工比作一曲交響樂,那麼這春的風沙、夏的酷熱、冬的嚴寒便是樂曲裡最具特色的點綴符,而這一切都在奮鬥中完成了最美的升華。一座座雞舍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他們見證了荒漠的變化,他們用雙手把荒漠改變。

                      采訪中,筆者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年建的工程中,你認為哪一個是最好的?”,項目部康經理回答道:“談不上哪一個是最好,因為我們每一個新場總是比前一個有改進,如果說最好,那肯定就是下一個。”是的,永遠都在改進。從黃羊灘到青銅峽,你會發現後建的場總會比原來的分場有所改進,大到生活區、生産區的布置,生産、出糞系統的改進,小到一個窗口、洞口的大小設置,總是跟據實際生産中反應出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進,形成了一套關于雞舍建設的“曉鳴标準”。

                      在材料管理方面,更是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清單式管理、獨立核算的方法。物料的使用要兼顧質量與節約兩個方面,這像是一個矛盾,物料投的少了,難免出現偷工減料的問題,工程質量就無法保證,但物料投的太多,又會造成浪費,增加了建設成本。如何尋求一個最佳的平衡才是關鍵。項目部在多年的施工中已對各單項工程的用料有了明确的數量清單,以一棟雞舍為例,在施工這前,就把需要的磚塊、沙灰、鋼筋等物料的數量全部列出清單,實行量化管理,按量投放,一旦實際用量與清單出現較大的出入,則必須分析原因,及時糾偏。

                      施工工藝也在多年的摸索中積累了經驗,諸如雞舍梁架的焊接方式改進、架子搭建方式的創新、架下無縫鋼管排列方式的優化等,節約了材料、加快了進度、保證了質量,都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結出的碩果。

                      黃沙百戰鑄團隊

                      “這些年在工作中,如果說有什麼成就感,就是有了這樣一個好的團隊。”采訪中,康經理這樣回答筆者的提問。2013年、2015年兩次被評為公司“最具戰鬥力團隊”,毫無疑問,這是一支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吃苦的團隊,多年的大漠工作,練就了這樣的一支鐵軍。不論條件如何困難、工程量有多大,所有的人都能坦然面對,多幾分實幹、少一些報怨。

                      筆者在采訪中,遇到了兩個剛剛進入項目部工作的新員工,雖然剛入職不到一個月,卻也深受這支隊伍的影響。無論是白天在烈日下的現場盯班、還是晚上加班收料,都表現得十分從容,和老員工一樣的工作。

                      在項目部采訪的那天晚上,因為道路施工問題,有幾位員工回駐地的時間比較晚,但先到駐地的人卻都沒有先吃飯,一直等到所有人到齊了才開始吃飯。雖然沒有明文的規定,大家卻在工作中形成了這一樣一種自覺,團隊意識也在這樣的一個個細節中顯現。

                      策馬揚鞭又一程

                      2017年,注定将是曉鳴農牧發展曆史上的重要一年,這一年公司在産業布局上又邁出一大步,種雞場的建設翻越賀蘭山脈,開始在賀蘭山西麓的阿拉善左旗謀篇布局。作為先頭部隊的項目,也在八月份挺進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又是一次新的開始,又是一次新的挑戰,而這是次面臨的問題卻有更多。第一次在甯夏以外的地方建設種雞場,地理環境、人文風俗都要去了解、去适應。但時間不等人,進雞的時間不能拖後,這關系到公司大的發展戰略。

                      剛到工地時,也是沒水、沒電、沒路,人員還不足;這支久經沙場的鐵軍部隊這一次又發揮了戰鬥精神。現場沒有水,打井也需要時間,項目部的五六個人自己扛着水管,一節一節從牧民家的水井邊接了一條3公裡的供水管路;路不好走,就自己修了一條從工地到外面的石子路,沒電就先用柴油發電機轉起來,就這樣在阿拉善的戈壁灘上,又一次開始了曉鳴人的逐夢之旅。

                      後記:越野車在大漠中前行,初到拉阿善,草原、戈壁一望無際,但我卻無意于這遼闊草原的壯美,趕路的心情依然急切。項目部的駐地在戈壁深入的一戶牧民家,筆者到達時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電力供應依然要靠柴油發電機,隻能在做飯的時候開起,平時依然沒有電。烈日與風沙是現場的主旋律,所有人都是黝黑的膚色。與康經理的采訪約了很長時間,但一直等到晚上十一點他們才從修路的現場回來,而這也隻是他們工作中很平常的一天。

                      采訪中,康經理打趣說,“每一次去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然後親手把一切都建好了,自己卻要被趕出去,有時候真得不想走。”永遠奮戰在最艱苦的前線,這樣的使命,成就了這樣一支鐵軍。